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憋屈?稿子明明写得倍儿认真,一投浙江省级网站——要么石沉大海,要么阅读量还不如朋友圈吐槽杭州天气的帖子?小编见过太多企业,钱花了、时间耗了,最后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。其实吧,八成是流程没踩对,或者内容太“全国通用”压根没戳中浙江人的心坎儿……
一、发稿为啥总卡壳?三大坑不填=白忙活
-
流程稀里糊涂,编辑看了直摇头
比如把民生稿塞给《浙江日报》政策版,编辑心里OS:“这跟咱栏目有半毛钱关系?”再比如标题硬塞“全球领先”,结果触了浙江媒体“反自嗨”红线——方向错了,写得再好也白搭。
-
内容“水土不服”
讲个真事:某省外企业写浙江市场攻略,通篇夸“江南水乡风景好”,结果宁波网友怼:“阿拉是港口经济扛把子,谁跟你天天小桥流水?”地域特色没摸透,本地人根本不买账。
-
渠道乱炖,效果?看命!
浙江媒体圈讲究“分层吃透”:
-
权威层(浙江日报、浙江在线):适合政策解读、重大创新,但审核严、周期长;
-
民生层(钱江晚报、潮新闻):爱听小店故事、社区治理,出稿快但得蹭热点;
-
垂直层(浙江电商网、浙商频道):产业干货专属,别往里塞生活琐事。
混着投?编辑一看就扔回收站!
-
二、五步走通浙江发稿路,避开80%的雷
“按这个来,过稿率翻倍”——某杭州品牌公关原话
第1步:选题先过“本地滤镜”
-
政策牌:蹭“浙”里热点!
-
比如“共同富裕示范区”新动向、杭州亚运遗产转化——这类选题编辑抢着要;
-
反面教材:硬扯“东北振兴”,编辑满脸问号。
-
-
文化牌:宋韵文化、浙商精神、义乌模式… 这些词一用,亲切感拉满。
第2步:内容打磨——给浙江人“定制感”
-
数据要“浙”味:
-
甩“全省数字经济占GDP 58%”比“行业领先”管用10倍;
-
案例优选本省企业(比如“宁波某服装厂数字化逆袭”)。
-
-
语言别端着:
-
适当用“阿拉”“弄堂”等方言词(别过度!),但切记温州话和杭州话不是一回事儿;
-
标题参考:“浙企破解卡脖子技术”比“某公司技术突破”点击量高3倍。
-
第3步:渠道对号入座,别撞南墙
平台 |
吃哪套? |
避雷点 |
---|---|---|
浙江日报 |
政策解读+数据支撑 |
拒商业软文,标题超25字直接pass |
潮新闻 |
民生热点+短平快 |
没图?等拒稿吧! |
浙江在线 |
本地动态+图文并茂 |
忌用“第一”“最”等极限词 |
血泪经验:周五下午投稿?等着下周再审吧!编辑赶着过周末,审核潦草得很……
第4步:投稿姿势决定生死
-
自投:走官网系统(注册→传稿→填“原创+浙江关联标签”);
-
代发:选浙江本土平台(如媒介星),警惕“800元发《浙江日报》”骗局——正规渠道起步价3000+;
-
加急秘诀:邮件标题标【热点关联+加急】,正文首句点明“响应XX政策”。
第5步:发布后别躺平!
-
本省效果监测:
-
盯“浙江关键词排名”(如“杭州数字经济”“宁波港口贸易”);
-
看地方融媒体转载量(“杭州发布”“绍兴融媒”转发才算真出圈)。
-
-
补救大招:
如果发现数据错误(比如把“绍兴黄酒”写成“嘉兴黄酒”),别求编辑改!马上在自己官微发更正声明,链接附原文——好歹挽回点可信度。
三、地域化优化:让浙江人觉得“这稿懂我”
政策梗要玩透
-
例:写企业创新,挂靠“浙里智造”政策,标题改成《XX技术入选省级智造清单》;
-
忌:政策名称写错(如“共同富裕”写成“共同致富”),直接政治事故!
民生梗得接地气
-
杭州人痛点:学区房、摇号、地铁挤——稿子带这些词,阅读量飙升;
-
宁波人high点:港口贸易、制造业转型——讲点“海铁联运”“单项冠军”,马上共鸣。
文化梗轻植入
-
图片:西湖、良渚、乌镇背景图比“商务大楼”更抓眼球;
-
案例:慈溪小家电厂用“越窑青瓷”设计包装,故事一写,媒体抢着转。
小编心得:资源库才是你的核武器
-
建个“浙江媒体档案”:
-
记录编辑联系方式(比如《浙江日报》经济版王老师周三下午审稿快);
-
更新敏感词库(“拆迁”“房价波动”慎碰)。
-
-
抱紧本地KOL大腿:
找“杭州吃货”“温州商人圈”这类本地大号转你的稿,比官方发布传播快10倍。
-
冷处理黑历史:
如果被扒出数据造假(比如虚构“绍兴某厂专利数”),立刻撤稿+发致歉声明——硬扛只会上《1818黄金眼》!
最后说句扎心的:在浙江发稿,别想着“一套模板打天下”。把“浙里政策”“浙商精神”“浙江民生”嚼透了,稿子才能扎进本地人心里——毕竟,1篇让浙江人转发的稿子,顶得上100篇“自嗨通稿”!